包头市民政局构建“五网共筑”模式 助推儿童福利工作提质增效
近年来,市民政局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儿童福利工作,创新构建“兜底保障网、阵地服务网、专业人才网、试点创新网、社会资源网”五网融合发展模式,形成覆盖全面、服务精准、多元协同的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温暖“守护伞”。
织密精准保障“兜底网”,兜牢困境儿童成长底线
市民政局构建“主动发现+动态监测+分类保障”全链条机制,依托大数据比对、网格员地毯式摸排,精准识别孤儿240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82人,实现应保尽保。创新“政策+资金+服务”三维保障模式,将集中养育孤儿保障标准提高至2200元,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提高至1989元,五年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费约5723万元,筑牢生存保障基线。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累计资助101名(次)孤儿完成学业,发放助学金113万元。同时,为困境儿童提供医疗康复、心理辅导等“定制化”关爱服务,推动保障从“保生存”向“保发展”升级。市民政局先后获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全区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集体。
筑牢阵地建设“防护网”,打造全域覆盖服务矩阵
市民政局构建“市级中枢引领、旗县区中心协同、乡镇(街道)站点扎根”三级未保阵地体系,实现1个市级未保中心、6个旗县区未保中心、85个乡镇(街道)未保站全域覆盖。市未保中心打造“鹿童成长”未保数字平台,集成“信息管理、服务管理、综合监管、绩效评价”四大功能,开发移动端应用,以信息化手段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关爱新模式;基层站点推行“一站一特色”培育计划,九原区“古韵麻池童享未来”麻池镇未保站、达茂旗“百灵筑梦·童行未来”百灵庙镇未保站等17个品牌站点累计开展课业辅导、安全课堂等活动100余场。
构建专业服务“人才网”,锻造高素质儿童服务队伍
市民政局实施队伍建设工程,组建“826名儿童主任+88名督导员+N名持证社工”的三级服务梯队。创新“理论赋能+实战淬炼+数字智联”培养模式,开展“情景模拟处置”“典型案例微辩论”等实战培训,实现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新任职培训、年度培训全覆盖,五年累计培训4535人次。3名基层工作者获评自治区“最美儿童主任““最美儿童督导员”。
打造试点创新“标杆网”,探索儿童福利发展新路径
市民政局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积极争创国家级、自治区级试点项目,打造儿童福利工作“包头样本”。创新“一网两翼“关爱体系,精准掌握4.55万名流动儿童、135名留守儿童动态信息,实现留守儿童委托照护协议签订率100%,相关经验被自治区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简报刊发。市儿童福利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单位,以“三院一校”“六位一体”创新模式为困境儿童托起希望之光。采用“4+1”分层养育模式,构建“五维”护理标准体系,实现分层分类,科学照护。“类家庭养育”模式15年来为100余名孤残儿童提供了类家庭成长环境,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坚持“开门办院”,4名社会困难家庭残疾儿童获得免费康复、教育服务。固阳县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民政部加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项目地区,以建设“童心耀北疆·固阳献”品牌为抓手,打造具有西北边疆特色的、可复制推广的困境儿童保护新模式。开展了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应急自护教育、个案活动、监护人养育指导14场,受益儿童893人次。
汇聚社会协同“资源网”,激活多元主体关爱动能
市民政局探索“政府主导+社工介入+社会协同”联动机制,组建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基层队伍,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开展监护评估、心理健康等服务,2024年引入第三方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为300个家庭建立个性化服务档案,精准提供监护指导、心理干预等“靶向服务”。创设“小鹿成长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品牌,开展公益托管、科学探索、城市融入等特色活动,服务流动儿童400余人次,打造“候鸟儿童”城市温暖港湾。2025年引入8家社会组织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困境儿童及家庭提供心理健康关爱、入户摸排、监护指导、安全自护教育等各项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参与、专业运作”的关爱服务新格局。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强化资源整合、深化服务创新,推动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从“有保障”向“高品质”跨越,让每一名儿童都能在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
字体
打印
关闭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