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措施》政策解读

发文时间: 2021-12-03 资料来源: 包头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

一、起草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统筹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2020年4月23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推动新时代社会救助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精神,自治区两办于2021年4月23日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措施》,对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同时要求各盟市党委政府出台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配套政策并提出创新举措。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为更好地发挥我市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兜底性功能,结合我市实际,由市民政局牵头,代市委、政府两办起草了我市《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措施》。

 

二、制定过程

中办、国办《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自治区两办贯彻《意见》的文件出台后,市民政局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分别向各旗县区民政部门、18个市直部门及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经专家论证后,形成了我市《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措施》经市政务常务会议和市委深改会研究同意后,由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实施。

三、主要内容

包头市《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七部分28项内容。

一是完善救助制度体系,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包括4项内容: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创新社会救助方式;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二是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实现兜底保障。包括4项内容: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服务;规范基本生活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加强分类动态管理。

三是健全专项社会救助,完善纾困制度。包括6项内容: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受灾人员救助制度;发展其他救助帮扶。

四是完善急难社会救助,强化救急解难。包括3项内容: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做好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工作。

五是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救助合力。包括3项内容:鼓励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和志愿者参与社会救助;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

六是坚持便民高效救助,提升服务能力。包括4项内容:建立完善主动发现机制;优化社会救助审核确认程序;提升社会救助对象精准认定能力;大力推进智慧救助。

七是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政策落地。包括4项内容: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夯实基层基础;加强监督检查。

四、主要特色

《实施措施》在严格对标自治区文件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在四个方面突出特色。一是救助对象分层分类。根据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致贫原因和困难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通过低保或者特困供养保障基本生活,并给予相应的专项救助;第二层是低收入家庭等相对困难人口,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相应的专项救助;第三层是其他困难群众,主要包括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遭遇自然灾害的,给予受灾人员救助。二是救助方式灵活多样。在坚持发放救助金、实物等救助方式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型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在巩固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等专项救助同时,统筹做好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取暖救助。三是救助范围适度扩大。对低收入家庭的重残、重病患者等特殊对象,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将特困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四是救助程序更加便民。将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取消可以通过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查询的相关证明材料,推进社会救助事项申请办理向移动端延伸。放宽临时救助户籍地申请限制。

五、社会效益

   《实施措施》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完善我市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有广度、有深度,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于推动我市社会救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具有重大意义。




字体

打印
关闭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