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 印象包头】阴山褶皱里的十段光阴(五)——昆都仑河

发文时间: 2025-06-23 资料来源: 包头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

昆都仑河

——千年文脉中的城市脉搏与生态新章

巍巍鹿城边,流淌着一条古河——昆都仑河,是包头市境内最大的黄河支流,也是大青山与乌拉山的天然分界,还是包头市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昆都仑区的母亲河,昆都仑区的名字就是因此河而得名。她发源于固阳县春坤山地区,流经包头市区,在哈林格尔乡注入黄河,全长143公里,有支流23条,流域面积2716平方公里。

“昆都仑”系蒙古语,是“横”的意思。在古代,蒙古语习惯把日出的地方称作“南”,把日落的地方称作“北”,对“横”“竖”的概念也与汉族的习惯有区别,所以将南北流向的昆都仑河称作横的河流。

关于昆都仑河,有两个古称颇有来历。一曰“石门水”,早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稒阳,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头曼城……”,这里的石门障对应的就是昆都仑河所经的河沟。到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河水又东迳稒阳城南…… 石门水南注之”“河水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孟家梁古城)南…… 又东过临沃县(麻池古城)南…… 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门山”,所以昆都仑河古称“石门水”,民国“包头八景”之一的“石门叠翠”正是出自于此。二曰“呼延谷”,这是由于昆都仑河谷是阴山山脉两座重要山脉乌拉山和大青山的界谷,地势较为平坦,是当时横穿阴山最理想的交通坦途、重要的军事通道,也是中原地区与北方地区往来的关键路径之一,古代的游牧民族可以由此横穿阴山游牧,呼延是古代匈奴部落的名字,呼延谷,即昆都仑河谷。

作为一条千年古河,昆都仑河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她南经秦道,北出阴山,是阴山南北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对蒙古草原游牧民族和黄河流域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起了很大作用。公元前 307 年,赵武灵王为防御匈奴,在石门一带修筑长城,今昆都仑区北阴山仍留有赵长城遗址;公元前 302 年,赵国在今昆都仑区孟家河湾设九原邑,带来了中原农耕文化;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在包头故地设九原郡,郡治所为九原县(今昆都仑区孟家河湾古城);公元前 212 年,秦始皇修直道从咸阳至黄河边河阴县,过黄河进入今昆都仑区地域,经九原县城,沿昆都仑河谷北出阴山至漠北,为古稒阳道;汉武帝时,派卫青9 次北击匈奴,三次经昆都仑故地。厚重的历史赋予了昆都仑河历久弥坚的文化底蕴。

昆都仑河,历史上是一条两岸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文明古河,但也是一条水害频繁且严重的河流。据记载从1822年到1908年,昆都仑河就发生特大水灾三次,至今在陕晋蒙一带还传唱着《水刮西包头》,描述了当时的悲凉景象。1958年8月7日,包头地区连降大暴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造成山洪暴发,昆河水横溢,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间接损失难以估量。灾情发生后,人民解放军和包头市人民迅速投入到抗洪救灾、恢复生产之中,抢修公路、铁路、桥梁,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昆都仑河洪水灾害的教训促使修建昆都仑水库提上议事日程,包头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昆都仑水库,并于当年动工。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1959年建成落闸蓄水,极大地改善了昆都仑河的水情,有效缓解了洪水对城市的威胁。随着上个世纪 50 年代建设大军的进驻,包头迎来了重大的发展契机。在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背景下,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区 —— 包钢在昆都仑河西岸拔地而起。建设者们怀揣着满腔热血与坚定信念,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大型机械设备的轰鸣声打破了这片土地原有的宁静,开山辟路、搭建厂房,一砖一瓦,逐步构建起包钢的雏形。

与此同时,依河而建的生活区也在这一时期建成并不断发展,学校、医院、商店等配套设施陆续建成,逐渐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善的生活区域。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生儿育女,为包头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历经岁月的洗礼,昆都仑河作为连接中原与塞北的重要通道,承载着文化交流与商贸往来的重任,见证了无数的金戈铁马与王朝更迭,也见证着包头市现代化的蓬勃进程。 

如今,在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共同努力下,昆都仑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昆都仑河畔,呈现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美景,形成了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昆都仑河国家湿地公园。无论是春日的繁花似锦,还是冬日的银装素裹,这里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成为包头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字体

打印
关闭
收藏